擊敗大盤的可能方式(上)

上一篇我解釋了大盤難以擊敗,本篇要介紹可能擊敗大盤的幾種方法。在此先說明,本篇提及的任何一種方式未來皆可能失效,不再擊敗大盤;或是即使未來可能擊敗大盤,投資人也必須承擔連續多年落後大盤的表現,故投資人在考慮下述方法時須評估自身擁有的資源及能力。



一、自行選股

此法僅限於擁有高超選股技巧的投資人

一般市面上的財經資訊大多圍繞著如何選股,但別忘了,上篇提及的專業基金經理人,大部分也是透過分析個股的方式建立投資組合,而能長期擊敗大盤的人還是占少數。另外,報章雜誌上常出現某些投資人靠著飆股賺取數十或數百倍報酬的故事,並主張是透過某種方法來選取此股票,這類故事或許讓人雀躍不已,但讀者須判斷,究竟這種方法是否可以複製?或許最好的判斷方式,是檢驗該投資人是否能不斷複製這種報酬 次數是否夠多? 長期的績效又是如何? 確實不否認有人具有高超的選股能力,只是若證據不足,實在難以判斷是該投資人的能力或是運氣。(身邊確實有業餘投資人靠著一檔股票賺取20倍、甚至100倍的報酬,不過仔細檢視就會了解運氣扮演了大多數的角色)

如果該投資人聲稱的方法是可以數量化的,而讀者也有資料庫和電腦運算能力,建議在採用之前將這些方法進行回測(back-testing)。我比較認同利用過去被檢驗有效的方式來選股,舉例來說,在Joel Greenblatt 的名著《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寰宇出版)中所主張的分拆(spin-off)市場,該書引用著名論文 Restructuring through spinoffs: The stock market evidence>,時間雖有點久遠,但為發現分拆市場有超額報酬的先驅。較近代的研究請參考這篇論文:<The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of Spin-Off Subsidiaries, Their Parents, and the Spin-Off ETF, 2001–2013>,該論文探討美國股市的分拆事件,持有被分拆出去的公司股票組合對比其基準指標報酬在分拆後27個月達到高峰,平均報酬差距達29.2%;而且自行建構等權重(equally-weighted)的被分拆公司組合,不但可以擊敗spin-offETF(美股代號CSD),也可以擊敗相對應的大盤指數,所以即使到近代,此方法還是一種值得參考的選股方式。需注意此方法也曾在一段時間落後相對應的大盤指數,而過去台灣分拆公司家數很少,各國分拆市場的結果也未必相同,所以有興趣且有能力的投資人可考慮在分拆有效的國家耕耘。


二、Smart Beta (Factor Investing) 策略:

擁有財務背景的投資人對於CAPM、三因子模型應該不陌生,Smart Beta策略基本上就是多因子模型衍生的投資工具,對於多因子模型的來龍去脈我推薦alpha architect 的 Factor Investing is More Art, and Less Science這篇文章,另外MSCI網站上註冊後可以看到許多Factor Investing的相關研究及編制方法。

美國市場上有非常多Smart Beta ETF,常見策略包含Equally-weightedValueMomentumLow volatilityHigh dividend yieldQuality等,只是各家公司依據不一樣的方式編制篩選,因此投資前應先了解篩選的依據及過去回測的表現,也不應預期一段時間表現最好的因子將繼續勝出,舉例來說MSCI Factor Indexes in Perspective: Insights from 40 Years of Data Part I: The Study文章(需至MSCI網站註冊才可閱讀)指出,截至20143月底,過去35年表現最好的因子是Momentum,年化報酬率13.5%,相對應的MSCI World年化報酬率僅10.4%;但是若只檢視近20年的資料,表現最好反而是Quality,年化報酬率11.1%Momentum報酬率10.7%,而MSCI World7.6%,表示無法預期未來何種因子將持續勝出。


另外各國股市差異也不少,舉例來說,日本的MSCI Momentum因子不像美國那樣優異,甚至落後日本股市報酬率(詳見MSCI Factor Indexes in Perspective Insights from 40 Years of Data: Part II: Supplementary Materials,請至MSCI網站註冊閱讀 )。最後,在Smart Beta愈趨流行的情況下,大量資金移往這些策略,其實也無法保證此類型策略能夠持續擊敗相對應的大盤指數。


下一篇將接續介紹另兩種可能擊敗大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