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3的文章

自身的量化交易經驗與反思

          過往數年操作,風格隨著時間有所變化。經驗、自我學習、反省及環境的改變,我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方法,本篇略述這些年來操作的變化,希望想精進量化交易的讀者也能有所受益。 早期我的主動操作風格是一半自行選股與一半量化交易,初生之犢不畏虎,其中量化交易用的策略是當初在交大碩士論文的模型並做些改良,這個策略是採用現在較為人知曉的價值因子模型,當然那篇論文用的是比較複雜的模型。起初想法是,一個好的策略並不能被太多人知曉,否則超額報酬就會逐年消失,這個想法到現在還是對的,所以特別「留一手」沒把最有價值的部分放到論文當中,後續就自行使用。遺憾的是後來策略之所以失效跟我的策略被人知曉較無關係,而是如同美股市場,過往表現好的因子投資也逐漸消失在台灣市場。至於自行選股部分,起初採用的是純價值投資,或可以稱為深度價值投資,剛開始我也犯了一些價值型投資人會犯的錯誤,就是掉入了價值陷阱,沒有考量太多的內在價值成長部分,而僅考慮估值,隨著時間與經驗演進,自然就學習兼顧價值與內在成長,也越來越欣賞一些高估值但內在成長更快的企業。 早年我的資本配置大多屬三塊,1. 股市量化交易模型(台灣與美國)。2. 買進持有多國大盤股市ETF。3. 自行選股。 近年配置變成: 1. 股市量化交易模型。2. Crypto 量化交易模型。3. 買進持有多國大盤股市ETF。 會有如此的轉變,是隨著時間越來越了解自己,我不再熱衷於仔細搜尋個股並估值,個人的喜好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我很難想像未來數年的長期績效,自行選股績效可以有超過我現有研發的量化交易績效,最後一個原因是量化交易比較適合我個人「懶惰」的習性。至於買進持有大盤ETF比較像是對個人能力的避險,避免現在很滿意的量化交易策略未來失效。 做投資交易有時要避免過度解讀雜訊,舉例來說,從A策略換到B策略,即使經過無數次的回測或是深思熟慮,仍然有可能從開始使用後,不但B表現不好,原本不使用的A反而開始發揮更好的表現。事實上我過往交易也常發生這種事情,這就是牽涉到所謂的運氣,運氣重要性在人生當中扮演非常關鍵性的角色,對運氣在人生決策上可以參考此篇論文 TALENT VERSUS LUCK: THE ROLE OF RANDOMNESS IN SUCCESS AND FAILURE ,但須強調,論文本身過度簡化現實數學模型,所以結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