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大盤?很難!

在投資領域中,積極進取的投資人不僅希望長期下來能獲得良好的報酬,也能擊敗所屬的市場,然而即使訓練有素的專家,在擊敗市場方面的比率,卻低到令人訝異的程度。過去許多書籍皆提及這方面的研究,例如Burton Malkiel漫步華爾街(天下出版)Charles Ellis投資終極戰(大牌出版)等。

在寫下這篇文章時的20173月,我找尋了較新一點的研究及新聞,對此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S&P Dow Jones indices的網站,在標題名為SPIVA® U.S. Mid-Year 2016的資料中,第4頁列出美國基金截至2016H1被指數擊敗的比率,若十年可區別一位投資人的好壞,則在美國市場中,有87.47%的基金被S&P Composite 1500所擊敗表中可以觀察到其他分類基金皆有如此現象。

換句話說,十年下來,好運和壞運可能彼此抵消的狀況下,經由這群訓練有素的專家每天專心研判市場及公司,可擊敗市場的比率低於13%,故一般投資人委託基金經理人管理資金,要在事前選出優異的經理人實屬困難,更遑論散戶投資人在沒有這群專家的專業能力下,自行選股獲得的報酬率可能更為低落,被大盤擊敗的可能性更高。至於對沖基金產業,雖然沒有詳細的數據,但以Bloomberg編制的hedge fund index來說,表現也不如美國指數基金的股債組合(詳見Bloomberg文章

台灣的投資人可能會詢問,台灣的共同基金表現又如何呢? 其實讀者僅需至台灣共同基金績效評比網站查詢計算即可。依照我粗略的統計,截至20172月底的資料,以十年來看,國內股票型基金存續十年的共130支,其中僅23支擊敗台灣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台股報酬指數十年間報酬率為77.95%),表示台灣股票型基金擊敗大盤的比率僅17.69%,看似高於美國的研究,然而上述SPIVA® U.S. Mid-Year 2016研究有包含生存者誤差的影響,而台灣的研究則無,所以可以確定的是,台灣投資人要事先挑選出台灣市場績優的基金經理人,也是相當困難。

當然過去歷史表現相當優異的投資人也大有人在,例如最著名的華倫巴菲特不論是在合夥期間的報酬率(詳見StockFeel的文章:1966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我們第一個十年的報酬率) ,以及其後在波克夏創造的報酬率:自1965年至2016年止,年化報酬率20.8%,同期間S&P 5009.7% (詳見波克夏2016年報2)

另一位優異的價值型投資人Joel Greenblatt,曾在1985年至1994年間,創造了年化報酬率50%的紀錄(詳見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寰宇出版)。量化投資人Edward ThorpPrinceton Newport Partners則在1969/111988/1219年間,年化報酬率達19.1% (詳見新世紀金融怪傑上,寰宇出版)

另一位量化投資人James SimonsMedallion Fund 28年間創造令人訝異的報酬率,且僅有一年報酬率為負值(詳見Bloomberg文章: Inside a Moneymaking Machine Like No Other) 。而在共同基金產業,最著名就屬Peter Lynch19771990年間創造了29%的年化報酬率(詳見Value Walk文章)

綜合上述,擊敗大盤極為困難,即使受過訓練的專家也是如此,然而還是有少數天賦異稟的投資人有辦法創造高於所屬標竿市場的報酬率,效率市場假說成立與否並不是本篇探討的主題,對於一般大眾投資人來說,或許最好的方式如巴菲特所建議,投資指數化的投資工具(詳見:波克夏2016年年報24)

但對台灣的投資人來說,究竟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指數型工具,又該分散多少比例到哪些國家?事實上,就過去20年來說,各個國家股市的報酬率大不相同,有投資人見到美國股市自1928年以來的報酬率就天真的相信股票長期年化報酬率為9%-10%,而將此期待套用到其他國家,此舉是極不明智的。

MSCI日本股市為例,截止2016年底的20年間,股票年化報酬率僅1.54% (讀者可至MSCI網站自行下載各國股市計算),因此我對這個問題並沒有高明的見解,或許一般投資人可選擇定期投資、持有多個國家股市的ETF,或是直接投資於世界型指數的ETF,並在股市暴跌時比平時購買更多(然而台灣投資人購買海外ETF須注意自身的稅賦效果,請見長期買進持有ETF的注意事項),但此法長期也未必可靠,畢竟空頭有時比我們想的更長久

其實在投資世界並沒有最佳解,只有你最可以接受的方式;對於企圖擊敗市場的投資人,摘錄Benjamin Graham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中的一段話給各位參考(19頁,寰宇出版)

投資藝術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特性。散戶投資者只需要少許的努力和能力,就可以獲得一筆可靠(但不可觀)的報酬;不過,如果要提升這輕易可得的報酬,就需要更多的努力與智慧。如果你企圖獲得超額報酬,卻不願意加強你的投資知識與智慧,最後你可能就會發現這樣的企圖,反而使你得到更糟糕的結果。

後續幾篇我將從市場異常等現象討論可能擊敗市場的方法(但未必可靠)供投資人參考及研究。

請見擊敗大盤的可能方式(上)
        擊敗大盤的可能方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