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投資人為何不能忽略Web3?

跟多數的人相似,一開始我也認為Web3Crypto就是騙局與投機性為主的領域,終究會泡沫化而破裂,甚至其中的技術也沒有目前金融體系優異,帶點輕視的眼光。終究發現我是錯的,身為專職投資人的工作就是不斷犯錯與反省並採取行動。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早在2018年就有Crypto 對沖基金在LinkedIn聯絡我想請我去面試,當時我已經全職操盤許久,但我習慣LinkedIn開著,畢竟顧問這塊我還是有興趣的。和獵人頭短暫談過後了解對方是要全職就婉拒了,並帶點調侃的語氣說到,Crypto做量化其實也就價量兩個參數而已(那時我還不了解還有鏈上數據可以玩),是有什麼技術可言? 事後證明,光價格資訊做量化其實就可以獲得巨大的經風險調整後報酬率了,但這也是我這一年來做回測才了解的事情。到了2019年,某次同學會的聚餐,有位資深畢圈的同學告訴我,我做量化的其實可以進來看看,裡面交易量很大,蠻適合我這種人,那時候比特幣經歷了巨幅的修正,一顆僅要3500美金,我只點點頭,但我心裡想的仍然是不就價量嗎? 再次拒絕實驗看看。最後一次是2020年七八月,經朋友的介紹一位空姐聯誼,只知道她那時持有以太幣,一顆價格300多美金,我問了為什麼,她回答,因為她朋友說以太是未來,一樣的,我又拒絕了解。這三次的大好機會,我大可以好奇的眼光進來了解,並用我最擅長的量化交易研究看看,但三次我都拒絕了,一切就只是太過崇拜的價值投資人說這個東西毫無用處,也欣賞他常say no。我也因此犯了心理學上的權威效應。事實上,有時候需要的就只是多一點點好奇心而已。最近我評估近年來犯的最大錯誤,其實不是買了什麼而大賠,而是少了一點好奇心而太快say no,錯過了大幅飆漲的標的。最後我總算在去年3-4月間,看到狗狗幣巨幅的飆漲,而下定決心進來了解,當時我並不是被狗狗幣所吸引,而是我看到加密貨幣具有選擇權的波動度,但又沒有選擇權的到期日,此外不用開巨幅槓桿才能有機會獲得爆炸性的報酬率這些數學特性,基於以上理由,我就開始用點小錢進來深入了解。進來後我才發現我以前錯得離譜。Web3與加密貨幣領域基於以下理由,我相信任何傳統的金融投資人都應該進來好好了解,不是說抱著錢馬上進來,而是先用點小錢進來好好瞭解區塊鏈技術,之後再根據自身條件來決定資產配置。

首先是抗審查性,因為去中心化以及區塊鏈上的地址多數沒有特別標記所以是匿名(透明但匿名),能夠做一些傳統金融綁手綁腳的事情,例如募資、印幣。某些狀況是完全合法的,以美國來說只要符合Howey Test,就歸屬於證券。台灣相關代幣銷售法規也是參考Howey Test而訂定,但必須說,目前許多區塊鏈上的項目其實更屬於證券性質,不論是單純的幣或是NFT甚至是DAO,本質上是有價證券。主管機關誤以為NFT非代幣銷售其實是誤解技術。我們用以太仿為例,一般的代幣發行其實是ERC-20的技術,NFT就只是ERC-721ERC-1155等相關技術,能夠給每個發行的代幣獨立的ID與儲存資料等特性,例如用ERC-1155技術來發行市場異象投資人NFT(),我能夠給每一個市場異象投資人NFT()一個ID,並在這個NFT()上面儲存不同的圖片,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宣稱每個市場異象投資人NFT()是獨一無二的了! 反之我用ERC-20來發行市場異象投資人幣,那每一個幣都是一樣的,我可以決定要發行幾顆以及發行的可切割性,例如我可以切割一顆到小數點後18位為最小精度,但我不能在每一顆上面放不同的圖片或音樂等資料,但我不論用哪種方式發行,做公開募資並給予被募資的群眾報酬,就此例子來說是符合Howey Test,也就會被判定是證券,所以重點其實不是用哪種技術,而是我用了這些技術去做什麼樣的事情。比特幣是因為完完全全的去中心化,沒有人可以控制與監管,共識機制已經達成,加上可切割性與儲存傳輸容易等特性,讓比特幣能夠如此好的發展,也因為不符合Howey Test所以比特幣不是證券,讓Michael Saylor可以公開喊盤而不違法(他在Youtube自己說的)

許多人說其實加密貨幣領域能夠發展就是因為抗審查,如幾位知名podcastYoutube主持人提到,加密貨幣就是因為沒監管所以發展很好。某種程度來說是對的,但也只對了少部份而已,最重要的核心並沒有提到,尤其對傳統金融投資人來說,有兩點才是現在與未來都最重要的因素: 人才+效率。

以供給面來說,有注意到現在的國內外年輕人開始往區塊鏈這個領域嗎?過去很多人的夢想就是開個公司希望能走國內外上市櫃。但這幾年越來越常聽到工程師想要學習Solidity等相關程式語言,加入Web3的行列。DAOICONFT都是某種程度的籌資管道,利用區塊鏈的技術在上面創新,做出新的商業模式。未來頂尖的商業組織型態也許不再限於是公司的形式,而是區塊鏈組織的形式。以資金需求面來說就更不用說了,各大VC幾乎都出了區塊鏈相關的新創基金,對沖基金也早就在裡面了,只是還不是非常多。美國ETF目前雖然還是比特幣期貨為標的,但加拿大的Purpose Investments今年就推出了比特幣現貨型ETF,可預見的未來,我相信美國台灣也有機會看到。許多公司開始將閒置資金配置於crypto,例如最有名的MicroStrategyTesla都持有比特幣在帳上。(註圖三:資產負債表以Digital assets呈現,漲了不能認列損益,跌要列減損,直到賣出才可認列利益)


圖一:MicroStrategy 2022Q1



圖二:Tesla 2022Q1



圖三:MicroStrategy 2022Q1 附註

 

當越多的投資人湧入Web3,也越來越多的一流人才成立以區塊鏈組織替代傳統有限公司組織會發生什麼事? 表示如果你忠於傳統股票型做為投資標的,將造成曝險不足,尤其是那些選擇股市ETF買進持有的投資人,他們逐漸面對的問題是商業組織的大贏家並沒有被納入股市ETF。那些選股的投資人面臨的也是相似的問題,也就是選擇頂尖的商業組織變少了。你可能會問,那憑什麼一流的年輕人要加入區塊鏈組織? 難道他們其實不就只是想割韭菜賺一波跑路嗎? 這點質疑確實是事實,我目測觀察確實多數項目方(區塊鏈組織的發起人與執行人),是以割一波韭菜為主,但認真的破壞式創新其實也不在少數。此外一流的人才成立區塊鏈組織與外部投資人湧入這兩種供需力量之所以逐漸上升是有原因的,也就是所謂的效率。我們知道,從科技史來說,就是有效率的技術與公司終將淘汰無效率的一方,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回想看看那些卡式錄音機、磁碟片、光碟片、撥接數據機、PDA等產品。有效率的產品與服務終將毀滅那些無效率。花點時間玩玩Defi,僅需要透明的程式碼與極少數的人力可以做到現在傳統銀行與證券公司的事。有大筆轉帳需要銀行臨櫃的經驗嗎? 抽號碼牌苦等? 借貸等審核數周? 申辦證券戶開戶? 這些相似的事情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只要幾行的Solidity就可做到,而且不可偽造(我們假設的是正常的項目方)。音樂、會員憑證、產權轉移都可以透過NFT公開透明去達成且不可偽造(再次我們假設的是正常的雙方,沒有合約漏洞),給傳統中間商卡油的機會減少了,同樣的也是效率問題。你可以想像未來如果有一天我們買賣房子轉移資產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轉移證明,而不用找代書跑戶政事務所的狀況嗎? 稍微懂一點的人會說,但區塊鏈技術還是太慢了且gas fee很貴。即使如此,當今的人們也不斷突破這個問題,如今不再只有以太坊這個選項,多得是低gas fee又快速的其他公鏈 SolanaAvalancheFantomBinance smart chain…或其他side chain與一坨的layer 2在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或多或少就是犧牲去中心化才能做到了,但至少消費者選擇變多了,就連以太坊本身也開始進行效率更新。中心化交易所也不再像幾年前荒野之地,一堆跑路的交易所,現在許多中心化交易所被盜款還會自動掏腰包賠給客戶我也坦白說,我目前操作方式還是以量化交易操作BTCETH在美國芝加哥交易所的期貨合約為主,但這屬個人槓桿等其他因素需求,而非認為著名的加密貨幣中心化交易所真的有那麼危險甚至許多國家也成立CDBC,避免自己國家的法幣受到嚴重的需求減少,美國這個問題倒是不大,畢竟穩定幣都是以美元為掛勾(我們不提那些算法穩定幣)

整體加密貨幣的市值是否會從今日起大幅成長我不確定,畢竟2000網路泡沫前的網路公司因為價格投機因素,使得多年後才損益兩平,例如2000年初買入Microsoft花了14年以上才損益兩平,即使微軟在這14年當中技術提升非常多。



圖四 Microsoft 調整後股價

曝險不足真的有這麼嚴重嗎?選擇變少又如何?還記得常提Do Stocks Outperform Treasury Bills? 那篇論文嗎? 僅僅少數4%代表整體股市的市值,如果未來那少數的贏家公司變成區塊鏈組織的型態呢?你不小心沒買到?那會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說是典範轉移一點也不為過。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加密貨幣資產相信可預見的未來會有類似現在S&P 500 ETF的東西出現。但在那之前,你應該做的事情是多一點點好奇心,我的建議是,拿點無傷大雅的小錢來Web3裡面看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