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擊敗大盤?很難!(二) 台股篇

本篇我們接續上一篇 再訪擊敗大盤?很難!(一) 此篇要檢視台灣共同基金的長期表現,由於台灣並沒有研究機構做出像美國SPIVA那種報告,我們僅能透過網路公開資料自行計算來獲得概略性的結果。 我們分析的基金資料來源是 SITCA ,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同業公會委託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所統整,由李存修教授、邱顯比教授製作,分析資料截至2024年八月底。這裡需提及,此份報告資料應沒有像SPIVA報告做生存者偏差調整,也就是說,當我們分析主動型股票基金時,依照此份資料應會「高估」主動型基金擊敗大盤的比率。 由於台灣的國內股票型基金並沒有很多,所以我們的大盤比較,指的是加權股價報酬指數,此外,我們在主動型基金中保留了一些非大盤型ETF,就我們的觀點,此類ETF其實不算是傳統上認知的純市值型大盤類型。 先以十年為期來說,結果令人訝異,總共有126檔主動型基金,勝過大盤比率高達46.83%,即使我們使用 台灣50報酬指數 作為基準,主動式基金擊敗比率仍然高達27.78%,遠高於我們七年前寫的文章 擊敗大盤?很難! ,七年前擊敗台股大盤比率僅17%左右,且兩者資料皆無生存者偏差調整,所以是可比較的,問題在於為何整體主動基金表現大幅提升?台美股近十年都是全球表現特別好的市場(後續篇章會有資料),但在美股市場擊敗大盤困難,所以應不是此因素。另說台股效率不彰也是很怪異的,沒理由認為台股現在效率會低於七年前。由於資料有限,我們僅能合理猜測,原因可能在於最大權重的台積電於此期間的大幅成長,如圖一所示,近十年漲幅超過900%,而整體半導體類股也因這段期間Covid-19事件及當前火熱生成式AI應用使半導體類股表現極佳,如表一,台灣半導體類股成長遠大於大盤。所以當主動式基金押注科技類半導體類股佔比較多,就容易擊敗台股加權報酬指數。另一例子是0050 ETF,即使扣除管理手續費,報酬率也高於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台積電佔比權重較大也是主因。最後主動型基金蠻多都屬科技類基金,如此推論應還算合理。 因排版關係,本篇表格(一至三)也可見此 google sheet 連結 圖一 0050 vs 台積...